糖尿病自我检测

发布时间:2016-07-04 19:15:31 作者:云健康小屋 阅读:6494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哪些检查
  糖尿病之所以可怕,并不在于血糖有多高,而在于高血糖所致的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一方面,并发症涉及面广,心、脑、肾、眼、足、神经等均可受累;另一方面,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病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恶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每年定期全面检查实属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掌握患者的病情,还可以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血压、脉搏、体重及腰围:最好每周测一次,至少每月测一次。
  尿常规:通过检查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中的血细胞,排查有无糖尿病酮症中毒、糖尿病肾病、泌尿系统感染等各种并发症。要求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


   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控方案

检查

初诊

复诊

每3个月复诊

每年复诊

眼:视力、眼底

 

 

足:血管搏动、神经病变

 

体重

 

体重指数

 

 

血压

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

糖化血红蛋白

 

血脂谱

 

√(有异常者)

微量白蛋白尿

 

√(有异常者)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

 

√(有异常者)

心电图

 

 


注:摘自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的《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和治疗》(第4版) 
  血糖:至少每周选择1天,测定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若用胰岛素治疗或病情不稳定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时,还要增加监测频率及次数,应检测得到全天的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及凌晨3点,共8次),每周测2天。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它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关系。当糖化血红蛋白值介于4%~6%时,表示血糖控制理想;介于6%~8%时表示血糖控制一般;超过8%表示血糖控制不良。要求每2~3个月检查一次。
  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是反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金指标。临床主要查24小时微量白蛋白或指定随机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初诊的糖尿病患者该项目必查,此后要求每年复查一次,如有异常每3个月复查一次。当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时,表示肾病处于第Ⅲ期,此期及时治疗可使病情逆转;此期后病情将不可逆转。
 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项目。脂代谢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应每2~3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经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治疗,血脂转为正常后仍应坚持每年检查1~2次,
 肝肾功能:用于了解肝肾损害的情况,指导临床科学选药。要求每3个月至半年检查一次。在肾损害早期阶段,肾功能检查(如尿素氮、肌酐)可以正常,而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则可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
 眼底检查:糖尿病眼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第一次被诊断的患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并要求今后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如有异常应增加检查次数。
  神经病变检查:主要检查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消失等),可做单尼龙丝触觉检查,即用10克的尼龙丝刺激患者的足部,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感觉异常。自主神经病变涉及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汗腺等多个组织器官,主要表现为精细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尿潴留、阳痿、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胀、便秘、腹泻等)、汗液分泌异常,可通过专科检查明确诊断。
  下肢血管及足部检查:主要检查足部有无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有无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有无肿胀、皮损及畸形。检查手段有单尼龙丝触觉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检查、踝肱指数测定、下肢血管超生或造影等。通过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足。
  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用于排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往往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即便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也往往没有疼痛等警示症状,因此十分危险。固首诊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心电图检查,以后每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
  胸部X线片:排查肺结核,每年拍一次胸部X线片。
  患者应将检查结果作记录,并注明检查日期,同时记录下自觉症状、每餐的进食量和热量、工作活动情况、有无低血糖反应发生。这些都会为医生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无论您是新患者还是老患者,都需要定期全面检查。至于做哪些检查、多长时间复查,应当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患者不可擅作主张。


  看懂化验单
  与糖尿病有关的化验项目包括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糖尿病自身抗体、尿微量白蛋白等,这些检查项目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评估胰岛素功能、观察药物疗效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

尿糖(U—GL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毫摩尔/升)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号越多,说明患者血糖越高。但尿糖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准确、适时地反映血糖。
  正常人“肾糖阈”(肾脏开始排葡萄糖时的血糖阈值)为10毫摩尔/升,也就是说只有当血糖≥10毫摩尔/升才会出现尿糖阳性,而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倘若以尿糖阳性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的话,将会空腹血糖介于7~10毫摩尔/升之间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此外,由于肾糖阈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尿糖与血糖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呈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还有,服大量维生素C或水杨酸盐可使患者尿糖呈假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用尿糖测定结果来监测血糖不可取。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防止低血糖,严重低血糖甚至比高血糖的危害更大。但尿糖测定却不能发现低血糖,因为低血糖时尿糖呈阴性。
  此外,尿液是逐渐积累于膀胱中的,清晨的尿很可能是从昨晚到今晨这一时段尿混合形成,即使尿糖阳性,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时候血糖升高漏出尿糖的。尤其是老年人往往排尿不尽,膀胱里有残余尿。因此现在排出的尿中很可能包含有上次排尿以前储存的尿,所以更难说明何时血糖导致尿糖阳性了。
  还有,目前强调血糖控制严重达标,空腹血糖最好控制在6.1毫摩尔/升以下。假如一个患者空腹血糖为8.0毫摩尔/升,显然需要调整用药。可是8.0毫摩尔/升在肾糖阈以下,患者尿糖呈阴性。因此,若用尿糖来指导临床用药,则对血糖控制达标不利。
  综上所述,尿糖监测具有方便、快速、价廉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代替血糖监测,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有些患者没有条件经常测血糖,则测定尿糖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替代方法。一旦尿糖出现“+”号时,即应到医院去测血糖,并调整用药。

血糖(BS)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即空腹状态下胰岛素的分泌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P2hPG)是指从第一口饭开始计算,2小时后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胰岛素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在食物(也称“糖负荷”)刺激下被测者胰岛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过渡阶段,这部分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性、非酶促结合的产物,其合成的速度与红细胞所处环境的血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半衰期是60天,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被誉为反映血糖控制总体情况的金标准,尤其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比测定随机血糖更能反映患者病情的真实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4%~6%。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糖尿病学会的要求,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以下。该项指标平均3个月左右测定一次便可。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浆中的血清蛋白非酶促结合形成的糖蛋白,血清蛋白的半衰期为19天,故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周内的评价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每隔2~3周测定一次血清蛋白即可。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不受每次进食的影响,也不是一个确切的血糖值,所以不能采用他们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素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素功能的衰竭程度,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指导临床用药。通常包括以下两种试验。
  胰岛素释放试验:该试验通常是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步进行的,测定空腹及餐后各个时点(0小时、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浆胰岛素水平,根据五次血浆胰岛素水平可绘制出“胰岛功能曲线。”试验的正常值如下:空腹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分泌高峰期在30~60分钟,峰值比空腹升高4~6倍,峰值应<130微单位/毫升,120分钟时胰岛素峰值应<100微单位/毫升,180分钟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助于糖尿病的分析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空腹基值一般在5微单位/毫升以下,餐后胰岛素值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略低,早期甚至可以略高(多见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这是区别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素β细胞功能趋于衰弱,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在这种情况下,仅凭试验结果来区分1型与2型糖尿病已无意义。
  (2)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C肽释放试验:C肽是胰岛素原水解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因此,通过测定C肽的量同样也能反映胰岛素的水平。试验方法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也需要采集五个时点的学样。试验的正常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为0.8~4.0微克/升。服糖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C肽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但C肽测定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及自身胰岛素抗体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水平。该项检查主要用于检测已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C肽的半衰期较长,其血中浓度与内源性胰岛素浓度并不完全平行。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普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而当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相比之下,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一项敏感指标。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0微克。 

我来评论